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18年前这一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8年后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入人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让“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贵州森林覆盖率提高20个百分点,累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69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居中国第一;累计治理石漠化1.3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减幅达43%,石漠化治理面积居中国第一;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获得“优秀”等次;绿色经济占gdp比重达45%;“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全国第一;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
这一个个数据,正是贵州交给美丽中国的绿色答卷。此外,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取消gdp考核,构建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一系列改革举措先行先试,也是贵州保护绿水青山的独一份做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还在持续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篇章。
守护生命之绿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古树名木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也是宝贵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贵州将古树名木保护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在贵阳市乌当区偏坡乡,生长着两颗古银杏树,其中一棵树龄长达3000年,是贵阳市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树。由于地处旅游区,人类频繁的活动带来破坏,去年,两棵树一度处于濒危的状态。
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副站长杜少俊告诉记者,去年6月份开始对这两棵树进行监测,树的周边土壤板结很严重,主要是人为活动造成的。枯枝、空洞、白蚁都有,树的长势已经明显看着很衰弱了。
为了让两棵古树能够存活,保护站在周围建起了围栏,并启动树木复壮工作。
“搭井支架,封死每一个朝天洞和树洞,不让雨水再进到树洞里面,对蚂蚁筑巢的位置进行杀虫,对比较密的树枝进行疏枝的修理,让整个树体全部可以接触到阳光,让土壤板结的地方全部松起来以后,再挖了很多复壮沟,让它透水透气。”杜少俊说。
如今,这颗古树发出了新枝条,长出了新叶子。“有生命的文物”,在这里留住了历史与乡愁。
目前,全省共有古树名木超过12.8万株,全部建立了古树名木电子信息库和图文档案,通过每年的监测调查,实时更新每棵树的生长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近两年来,贵州共复壮古树465株。
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贵州迄今为止最大的水资源综合配置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及黔西北供水工程,有一条专为鱼开辟的通道。该升鱼机是长薄鳅、鲈鲤、裂腹鱼类等约34种鱼类的专用电梯,可以让鱼儿顺利生殖洄游,有效解决了河流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西麓的印江县核桃塆,森林覆盖率高达97%。今年4月,这里完成了最后一批生态廊道树木的种植。呈带状种植的四照花、武当玉兰、风杨等植物,为“地球独生子”、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打造了独立的生活空间。
长期以来,梵净山植被的生长受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和破碎化,影响了黔金丝猴种群扩张。为此,梵净山所处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从今年1月开始通过补栽补育,建设了长46公里的生态廊道带,为野生动物拓宽了295平方公里的伸进空间。
贵州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一次次为鱼、为鸟、为树木、为自然让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贵州遵循的发展之道。
石山成绿海 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路径不断拓宽
贵州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2005年贵州全省石漠化面积为3.7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2年,已减少至1.5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幅度最大的省份,重度和极重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减幅超60%,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曾经有着“岩窝”之称的兴义市南盘江镇的田房村,现在已经“逆袭”成了一片芒果生产基地。
为了有效治理田房村的石漠化问题,2015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牵头,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共同在当地建立石漠化核心示范基地,提出构建“基于牧草覆盖和利用的石漠化生态高效发展模式”,集成轻简高效栽培和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并筛选培育了芒果、澳洲坚果等8个特色农产品。
通过引种试种,这里的芒果成熟期早于四川攀枝花、又晚于广西百色,正好填补了我国8、9月份没有芒果上市的空白。
省农科院热作所、省级科技特派员黄海表示,通过探索水肥一体化的覆盖技术,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固土含水;一步步种植豆科牧草,涵养一些养分和水量,以此来提升土壤的肥力。
同时,通过实施小规模圈养,田房村形成了“果上山、藤盖石、草盖地、畜吃草、粪养果”的高效循环绿色发展模式。
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断拓宽,兴义市南盘江镇党委书记焦燚表示,这几年,镇上的精品水果的种植规模已经达到了4.6万亩,其中石漠化治理面积约1.6万亩,带动群众5000多户,平均每户的增收在1万元以上。
绿色低碳转型 用“含绿量”赢得工业发展“含金量”
2022年,贵州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左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全力打造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贵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绿”意盎然。
在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淘汰后的废旧锂电池在贵州长虹鹏程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摇身一变,成为氯化钴、碳酸锂、硫酸镍等有价金属产品,作为上游原料又循环“返回”锂电池产品制作中。
去年,这家企业累计消耗了2.6万吨废旧锂电池。目前,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将生产硫酸锰、硫酸钠等副产品,实现废旧电池处理量与产能翻番,预计明年年底建成投产。
“这次技改主要完善整个工艺流程,比如说镍钴锂锰预处理,工摊线建设,把产业链做完后,实现整个经济价值最大化。”贵州长虹鹏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袁茂强表告诉记者,对原有的设备升级改造完成之后,一年能够处理电池粉约18000吨,实现节能降耗。
今年,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已聚集起中伟股份、红星电子等国家级“绿色工厂”企业,逐渐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路径。开发区去年废旧锂电池回收利用产值达到26.19亿元。
截至2022年底,贵州共创建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162家,绿色工业园区27个。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贵州正持续做深做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半篇文章”,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奋力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栏目主编:秦红 顾万全 张武
文字编辑:程沛
本文作者:央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