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产电影到国货潮牌,近年来,文化与技术的对碰交融孕育了众多现象级的“爆款IP”。互联网迅猛发展、技术推陈出新催动着新时代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片)
左侧、右侧、下方,三块屏幕上的光影相互配合,一艘太空飞船模型仿佛就在观众的眼前悬浮旋转。这个裸眼3D的效果引得观众流连驻足。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上,参展企业在推介新产品。新华社记者萧海川摄
引起这样的关注,郭鑫鑫并不觉得意外。作为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域技术代表,郭鑫鑫告诉记者,企业经过19年的发展,入选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名单,正在努力成为优质的内容提供商。
“绚丽生动,只是产品力的一个方面。”郭鑫鑫说,譬如企业打造的红旗渠元宇宙剧场,既提供硬件解决方案,也进行了场景内容的设计与交互环节的研发。
在4月7日开幕的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上,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浪潮集团的元宇宙实验室,带来了全新的AR眼镜。这一产品可识别场景中的关键元素,将相关内容动态呈现在目镜上。樱花树落英缤纷、历史名画《五牛图》、大洋深处蛟龙号乃至太阳系等,都跃然眼前。
“以往一说到动作捕捉,大家就想到了电影特效。其实这项技术能有更多的应用。”上海青瞳视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威的身后,工作人员正在展示实时生成的虚拟人物。动作捕捉演员的走跑跳坐,都被一一投射到虚拟人物上。
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开幕,吸引不少观众一探究竟。新华社记者萧海川摄
张海威表示,动作捕捉技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可能。“文化的留存,从文字到音频再到视频,保存效果终究有限。动作捕捉的数据不仅更全面,还可支持二次创作。”张海威说,企业目前已与国内艺术高校合作,以动作捕捉方式留存中国舞数据,并以此开发舞蹈教学评价系统。
观众正在体验AR眼镜带来的特效。新华社记者萧海川摄
文化数字化的潮涌,正当其时。此次数字文化应用发展大会,汇聚了200多家头部或行业龙头企业,展现数字创意等新型文化业态。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表示,随着迈入数字社会,数据已从数值计算的对象、数据工程的范畴蜕变为新的生产力要素。《中国数字文化应用白皮书》则将推进中国数字文化应用的总体发展思路,归纳为文化资源数据化、关联数据资产化、数据分享平台化等路径。
观众在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塑像前驻足。新华社记者萧海川摄
“技术与文化相辅相成。没有文化的技术是空洞的。没有技术的文化是漂泊的。”青岛希娜魔夫艺术有限公司物理特效师万博远说,团队先后为《流浪地球》《长津湖》《独行月球》等影视作品提供特效道具。
“如今,我们能将富有文化味儿的想象,变成带来情感共鸣的实体。这是一个自豪又幸福的过程。”万博远说。(记者萧海川、王凯)
关键词: